刘慧荣教授🧚🏻,博士生导师。天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山西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Hypertension》等7种SCI杂志审稿人等社会职务。曾任天辰平台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免疫学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山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1999年获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山西医科大学聘为教授🦶🏻,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被天辰聘为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
刘慧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受体免疫学和衰老心肌损伤与保护机制。在研究生期间,首次发现并阐明了心肌重构与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产生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及机制。2001-2004年,在美国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和合作研究工作期间,证实了线粒体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是衰老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性增高的重要原因𓀖。回国后,刘慧荣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系列研究🌳,同时关注老年心脏疾患易感性的机制和保护研究,发现某些功能蛋白的硝基化是一氧化氮对心脏毒性作用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功能蛋白的亚硝基化则可能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CIRCULATION》✮、《JACC》等国际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顶级杂志🎟。到目前为止,培养和指导研究生100余人。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73篇🕞🍾,其中被SCI收录61篇,累计影响因子为228.701。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等课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06年获批、2009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衰老对活性氮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影响”🚬,被2008年《中国科学基金》杂志做了重点评述。获得科研类奖项27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等。
刘慧荣教授多年来坚守在教育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任务🧛🏿♀️,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她积极投身于建设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融合课程;率先在全校开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能动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展了3门网络课程☠️,为学生课下和老师更深入的互动交流,更及时地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资源提供了平台。担任教学副院长期间🚴🏼♀️,她还组织完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协助学系申报了一级博士点等工作🟠。这些举措切实推进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水平。